米格1.42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米格1.42验证机,有着接近三角型的机首横截面,是一个外观极为奇特的飞机。
据说这种构造的高速性能出色,机首底部接近平面,相当于很大的导流板,在高攻角时为动力系统提前整流,增加转弯时的气动效率。
横截面呈长方形的进气道位于机腹,正面看去类似EF-2000的进气道,侧面看去类似苏-27的进气道,有点像两个加大且紧靠的苏-27进气口。进气道内上表面可调节,下唇在高攻角时可下放以增加进气量,平时则收起,收起时与进气道平滑的重合,看不出明显的稜角。
下唇后紧邻前轮舱,接着是武器舱,再来才是发动机,进气道经由上机身绕过武器舱,由于武器舱厚度与进气口几乎相同,因此从正面几乎完全看不到发动机。
机背有类似米格-29、米格-21的纵樑,从座舱罩后面延伸到发动机尾部,如果需要,樑柱可以加大以容纳更多燃油或航电设备。1.44的进气布局也是测试项目之一,米格的工程师曾担心这种S型进气道是否会导致临界攻角机动时的发动机喘振以及熄火。
该机武器舱空间很大,估计共可放4枚折收后的R-77导弹。米格设计局早期曾设想过机背武器舱,这种设计一方面提高对地隐身性能,一方面在高过载空战时,有助于武器的锁定与操作。
不过这样一来,飞机结构会更加复杂,且可用武器种类将受限制,所以武器舱仍是保守的机腹式。
米格1.42的起落架设计证明它对野战跑道的适应性很强。鼻轮为双轮,尺寸620x180毫米,向后收入轮舱;主轮尺寸1030x350毫米,向前收入紧靠在武器舱边的轮舱,其最大的特色是可随降落姿态调整高度(主支撑柱后面是可动悬挂装置,轮子与上述两部分相连,借助调节装置拉动主轮,以控制高度)。
这一起落架除了让1.44能在较差的跑道起降外,也有助于修改成舰载机。因为前轮安装在进气道下方,因此降落时比较不会有吸入异物的烦恼,所以起落架可以做得低矮些,有助于后勤维护。
最终米格1.42被放弃,俄军转向研制T50战斗机。
米格1、42当时即是代号,后称1.44是前苏联为对美竞争5代机型号。83年设计当时称为1、42。89年开始组装后改为代号1、44,按当时这样高技术也须要过高的代价。因91年苏联解体米高扬设计局困金钱问题直到94年才产出第一架mig一1、44技术验证机。说到尾苏联解体后资金短缺才最终放弃灬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