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地人主要做什么工作?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清末民初的北京城,关于城市居民的居住格局,有一句很形象的话:“东富西贵、北贫南贱”。内城的西城和东城,都是王公贵族、官员和新兴富有阶层居住的区域,内城的北部则是旗人的贫民区;外城北部除了中心一带的商业街比较繁华,其余地区也是一片凋敝;城南是汉人、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聚居地,鲜有深宅大院。
Sidney David. Gamble,西德尼·D·盖博,美国社会学教授,曾在1909-1932年间,先后四次在中国旅行,用他的相机记录下很多珍贵的照片与风景,他同时撰写有《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
在该书中,有一个调查表格,反映了1927年的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盖博以居住在北京的283户人家(256户汉人、23户满人、4户回族人)为对象,通过他们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的记录和汇总,得到了一份统计结果。
报表中,月收入低于25元(这也是当年的温饱线)的家庭为116户,占总家庭数的41%;低于50元计,则占据了67%;100元以上的,只有13.4%,由此可见,低收入家庭占据了绝大多数。
按照恩格尔系数,当时45%的北京家庭把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食品,很多家庭甚至是把家庭收入的80%以上用于食物消费。生活水平远低于同时期的上海、南京等城市。
按照户籍统计,盖博还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他发现收入最低的家庭,以本地土著居民为主;相反,高收入的阶层多是外地出生的居民。盖博认为这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一个是外地过来的,接受过相当程度的高等教育的人,来北京做官或从事教师等专业技术工作,而北京当地的土著居民则只是普通劳动者,属于社会下层阶级。
另外一项调查结果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盖博发现北京低收入的土著家庭在高百分比的食物支出外,还有一项较高百分比的支出,那就是香火、纸钱、神像、庙会上的提灯支出。虽然绝对数字相对富裕阶层来说是微乎其微,对于挣扎在贫困线上,一心只求温饱的底层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但是,当他们面对病痛和死亡,除了祈祷神袛,还能做些什么?
你这话的面太大了,作为也是北京人我周围的北京人三教九流干什么的都有。而价作为毕业大学生来说也应该放开心态,如今北京的外地人比例远超北京本地人如果你的外地雇主与上级不逆歧视你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刚走向社会低调作人高调作事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才是主要的,别先想什么待遇问题了。
把北京人都挤兑的找不到工作了!没办法只能靠那点房租,过苦日子吧!